分享按钮

构建互嵌式环境 推进守望相助

(上接第一版)

每逢周一,宁夏银川市长城花园社区58岁的居民苏芳都会来到社区“才艺堂”,和“抱抱团”的成员一起学剪纸。“周一剪纸,周三跳舞,我一次不落!”她笑着说。

几年前,苏芳确诊癌症做了切除手术。起初,她整日躲在家里,心情压抑,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社区“抱抱团”了解情况后主动找上门,志愿者多次和她聊天,给她走出家门、拥抱生活的勇气。

“‘抱抱团’就是抱团取暖。”长城花园社区长城花园小区第二党支部书记李玉忠说。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他得知不少癌症患者常年把自己“关”在家里,有的心情抑郁、生活孤苦。在社区支持下,他决定发起成立关爱组织,给罹患癌症的街坊邻居带去温暖。

社区每年向民政部门争取相关项目资金,党员、居民也会自愿捐款,“抱抱团”用这些资金定期组织读书分享、健康讲座等活动,还不定期开展健步走、果蔬采摘、观光游览等户外活动。“成员间分享抗癌经验,彼此打气,慢慢地大家心态更阳光了。”苏芳说。

长城花园社区1.8万多名居民中少数民族占38%,是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总书记说‘一个社区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我们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鼓励社区居民成立了13支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各族群众间的情谊在一次次守望相助中日益加深。”长城花园社区党委书记赵耐香说。

关爱癌症患者志愿服务队、爱老团志愿服务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一个个暖心组织将各族居民像家人一样紧紧凝聚在一起。

青海西宁市文亭巷社区的独居老人王玉珍这两年有了“新家人”。2022年,社区依托社工组织,探索培育老年人心灵呵护志愿者团队,专门为像她这样的独居、高龄老人提供入户陪伴、就医陪诊等志愿服务。团队中有专业社工,还有辖区居民、社区工作人员。

“志愿者经常来看我,陪我聊天。”王玉珍和记者说,前些日子过马路时她意外被车撞倒受了伤,社区干部和社工志愿者第一时间赶到医院,陪她做检查、办住院手续等,“像家人一样”。

“‘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这是总书记为我们指引的方向。”罗世明说,近年来社区引进有资质的专业社工组织,培养了百余名志愿者,发挥多方力量,努力把社区建成群众幸福安心的港湾。

增强文化认同 共筑精神家园

“壮家生来爱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声声伴酒喝,春夏秋冬都快乐,嗨嘹嘹啰……”悠扬的歌声从广西南宁市蟠龙社区的文体活动室传出。

“我们一三五唱歌、二四六跳舞,还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表演,每天非常充实!”年逾七旬的社区歌舞团副团长何继荣说,歌舞团现有70多名成员,包括汉族、壮族、仫佬族等社区居民,“歌舞像一根纽带,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6年前,何继荣和老伴搬进蟠龙社区,结识了不少同样爱唱歌跳舞的邻居,一有空就相约在小区空地练习。不久,社区专门将党群活动中心活动室让出来当固定排练场所。有了场地,歌舞团队伍越来越壮大,到了春节、三月三等传统节日更是格外热闹。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蟠龙社区考察时,鼓励社区充分利用人才、场地等资源,开展更多健康有益、启智润心的文化活动,以此激发更大的正能量。

“社区有2.7万多人,常态化地开展非遗项目体验、民族服饰展演、民歌比赛、民族文化知识竞赛、民族团结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各民族居民感情越来越深。”蟠龙社区党委书记刘雁琳说。

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过一个节……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生活着1.2万居民的内蒙古赤峰市临潢家园社区,“民族团结之家”是人气最旺的地方。

朝格吉乐图和高娃夫妇退休后在“民族团结之家”当起了老师。书画室里,朝格吉乐图带着社区书法班的学生挥毫泼墨,汉文书法飘逸流畅,蒙古文书法韵味独具;手工艺室里,高娃教大家刺绣,墙上挂着她和社区30多名各族姐妹共同完成的《草原儿女心向党》《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刺绣挂画。

“总书记说‘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民族团结一家亲’,我们以文化为桥梁,打造‘民族团结之家’,为社区凝聚和谐发展的力量。”临潢家园社区党委书记吴晓华说。

2019年以来,“民族团结之家”每周还为辖区少年儿童开设民族故事汇、创意手工、民俗文化等课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孩子们心灵深处。(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

藏 ICP 备09000541号-1 | 藏公网安备 54010202000024号 | 地址:西藏拉萨市江苏路19号 | CopyRight :拉萨日报社

2024-11-27 4 4 拉萨日报 c191653.html 1 构建互嵌式环境 推进守望相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