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游牧四十一年,

守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仲夏的阿鲁科尔沁草原,绿浪翻滚,牛羊如珍珠般散落在草甸上,洁白的蒙古包静卧其间,像搁浅的云朵。对牧民彩恩朝格图来说,这不仅是放牧的季节,更是一场守护草原的使命。

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阿日呼布嘎查,55岁的彩恩朝格图正为一年一度的夏季转场忙碌着。这条100公里的迁徙之路,他已走了41年。

彩恩朝格图的草场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属于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这里的人们至今恪守着古老而传统的游牧习俗。2022年5月20日,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天未亮,一家人已开始准备。彩恩朝格图骑马聚拢散落的牛羊,妻子娜布其将物资装车,儿子敖日格乐则用无人机查看是否有落单的牲畜。“夏营地休息了大半年,该让它‘上班’了。”彩恩朝格图解释着。牧民们清楚,只有轮换放牧,被啃食的草地才能喘息重生。

“以前

要走8天,现在3天就能到。”彩恩朝格图说。但缩短的时间并未减轻这份辛苦。途中阴雨连绵,浸透了他的衬衫。“下雨才好呢”,他抹了把脸笑道,“让草‘喝饱水’,今年长得高高的,牛羊吃得胖胖的。”

41年来,他熟悉这片草原的恢复周期,懂得何时离开和归来。转场的辛苦不言而喻:跨沟过坎、风餐露宿。但牧民们从未抱怨。“草场好了,牛羊才能好,我们才能好。”

今年,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1200余户牧民带领12.8万头(只)牲畜踏上了游牧转场之路。在这片草原上,迁徙不是征服自然的跋涉,而是与自然签下的古老契约。“彩恩朝格图们”的脚步,丈量着生计,更丈量着对草原的承诺。他们用行动守护着草原,也守护着这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图①为彩恩朝格图在冬营地将羊群聚拢,准备出发(6月13日摄)。

图②为6月14日,彩恩朝格图(右)和侄子敖特根巴亚尔(中)、妻子娜布其在借宿的蒙古包中吃饭。

图③为6月13日,彩恩朝格图的儿子敖日格乐拎着两只羊涉水。

新华社记者 贝 赫摄

藏 ICP 备09000541号-1 | 藏公网安备 54010202000024号 | 地址:西藏拉萨市江苏路19号 | CopyRight :拉萨日报社

2025-06-17 游牧四十一年, 4 4 拉萨日报 c202517.html 1 守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