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济南,天光澄澈,在山东美术馆举办的“共绘新时代——国家艺术基金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吸引了不少观众。135件(组)美术作品次第铺展,诉说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也映射出青年美术工作者的求索之路。
展厅中,一件由14幅木刻版画组成的作品《海上丝路》引人驻足。作品以俯瞰视角构图,画面宏阔、细节丰盈,古代帆船、驼队、建筑与现代卫星、邮轮、港口等景观并置,开启一场古今对话。青年画家徐娜在2017年开始创作这件作品时刚刚研究生毕业,得益于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资助,她不仅顺利完成了作品,也进一步坚定了艺术探索方向。此后,徐娜又在2022年、2025年两度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个人项目立项资助,在持续实践中逐渐成长为一名艺术风格鲜明、艺术语言成熟的创作者。徐娜的成长经历,正是青年美术工作者与国家艺术基金良性互动的缩影。
为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等,国家艺术基金于2013年启动,一批青年美术工作者借此成长为创作主力军。他们以现实之笔、青春之思,真情描绘新时代中国的生动图景。此次展览中,既有《逐梦寰宇问苍穹》《逐梦·向海图强》展现科技创新的壮阔画卷,也有《还乡拾遗》《印象丹霞山》捕捉乡土温情与自然之美的细腻描摹;既有《最美建设者》对平凡劳动者的深情刻画,也有《幸福的温度》表现美好生活的温馨场景……多元主题在青年美术工作者笔下交织生辉,跃然纸上。
新时代呼唤新画作,新画作的背后是一代青年画家的成长、追寻、探索与创新。透过展览,能够看到青年创作者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深厚土壤,又在媒介语言、材料运用与创作技法上进行着探索和突破。例如,丁志伟综合材料绘画《嵩岳叠翠》延续传统山水“三远法”构图,深入研习苎麻与植物肌理,将草木灰、矿物色等材质融合,通过材料的叠加与空间的重构,达成“澄怀味象”的美学境界。
一件件作品或写实,或抒情,或创新,或思辨,承载着“笔墨当随时代”的意蕴,更引人思考时代、青年与美术之间的关联与共振。回望20世纪中国美术史,徐悲鸿等青年艺术家远渡重洋,汲取中外艺术营养,以艺术之笔镌刻民族精神;新兴木刻运动中,李桦等青年艺术家以木刻为投枪匕首,凝聚救亡图存的精神力量;20世纪80年代初,何多苓等青年画家以细腻的笔触,捕捉改革开放初期乡土中国含蓄而蓬勃的早春气息,引人共鸣。正是年轻创作者对时代的敏锐感知,对个人与民族命运的深切思考,成就了美术史上的经典。如今的青年美术工作者也应该成为新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
无论是对于国家艺术基金,还是对于青年美术工作者,此次展览都如同新时代征程上的一个坐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青年的创作成果,更是他们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多媒介的探索、跨领域的交流、开放的视野与对时代的深刻体察,正在青年艺术创作中悄然孕育。12年磨砺,国家艺术基金通过资助、展览、出版、评论与传播,构建了对青年美术人才的全方位支持体系;而青年美术工作者则以不断成熟的创作,融入时代发展洪流。在他们的笔下,艺术不只是观赏的对象,还是一种与生活、与时代、与青春同频共振的力量。(据《人民日报》)